治疗方法:
采用自拟降脂舒肝汤为主结合辨证加味治疗。其药物组成:泽泻30 g,山楂25 g,白术12 g,西洋参6 g,藏红花8 g,丹参10 g,赤芍10 g,石菖蒲5 g,柴胡6 g,茵陈10 g,甘草3 g,三七6 g(研粉装入胶囊内服);
偏于脾虚湿阻者加法半夏10 g,贝母8 g,苍术8 g;偏于肝郁脾虚者加郁金12 g,薏苡仁12 g,黄芪15 g;
偏于肝瘀痰阻者加延胡索10 g,莪术3 g,枳实8 g。每日一剂,水煎分两次内服。
脂肪肝属祖国医学“积聚、胁痛”等范畴,正如《难经》所说“肝之积名曰肥气”,故也称之为肥气病,系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。脂肪肝系由于过食油腻肥甘、酒酪不节、食而不运、脂膏留积于肝,从而导致肝脏功能失调,疏泄不利、脾失运化;肝脾不健,来源于水谷精微的营气不化而酿生湿浊,湿浊凝聚则成痰,痰湿瘀阻于肝则肝体肿胀,进而致气血瘀滞、痰瘀互结。
痰湿、气滞、血瘀是其主要病理特点,尤以痰瘀互结最为关键。治疗以祛痰消脂、化瘀理气为主,佐以健脾。降脂舒肝汤正是针对痰湿、气滞、血瘀这一主要病理特点而设。方中重用泽泻为君,利水渗湿化浊;山楂为臣,消食化积活血散瘀,为消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;君臣合用意在祛痰消脂化瘀。
白术、西洋参健脾益气、燥湿利水,既消除凝聚之湿浊,又强健脾胃运化水湿功能,杜绝生痰之源;石菖蒲理气醒脾化湿;茵陈利湿化浊清热;三七活血散瘀消肿;藏红花、丹参、赤芍祛瘀通经;柴胡疏肝理气;甘草补中调和诸药。若偏于脾虚湿阻者加法夏、贝母、苍术燥湿化痰散结;若偏于肝郁脾虚者加郁金、黄芪、薏苡仁行气解郁、健脾化湿;若偏于肝瘀痰阻者加延胡索、莪术、枳实化瘀祛痰、软坚散结。
诸药配伍使用,共奏祛痰消脂、化瘀散结、理气健脾之功效。据现代药理学研究;泽泻有明显抗脂肪肝作用,具有抑制外源性甘油三酯、胆固醇的吸收,影响内源性胆固醇代谢及抑制甘油三酯肝内合成的作用;
山楂能抑制β-羟基-β-甲基戊二酸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,从而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,改善体内脂肪代谢;三七、红花、丹参、赤芍、郁金具有降酶护肝、改善肝血流、促进肝损伤的修复,促进脂肪在肝内氧化,抑制肝内纤维增生,防止肝硬化,促进肝脾回缩、变软的作用;
柴胡具有抗肝损伤,改善肝细胞脂变、坏死的作用;茵陈具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、改善脂肪代谢和肝细胞再生,保肝调脂作用;西洋参对胆固醇、甘油三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;
白术具有保肝护肝作用等。故本方用于治疗肥胖型脂肪肝,药证相符,其疗效较为显著,值得进一步总结完善,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独特优势。